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全球广域综合感知服务的开拓者,拥有国际领先的智能卫星星座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在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力量参与航天服务的背景下,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先锋军。
公司由原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专家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博士共同创立,并在清华大学成立太空数字技术研发中心,面向太空先进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应用技术两大方向开展国际前沿技术探索和产品开发,公司的愿景是利用太空技术服务全人类提供核心驱动力。
公司正在建设全球首个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计划向太空发射一百余颗小卫星,形成即时遥感、万物互联和导航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星座就像一个超级计算池,为人类提供智慧的大脑,被誉为“星池计划”。
“星池计划”由一百余颗小卫星、地面测控运营系统、综合感知应用服务平台三大部分构成。“星池计划”以基础平台服务链接各垂直领域服务提供商,为生态圈合作以及共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也将成为智慧地球建设的重要支撑,赋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农业等行业领域实现智慧层面跨越式发展。
椭圆时空正在迎风破浪,乘着大航天时代的东风,以技术创新驱动应用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忘初心,不负时代,做国际商业航天领军企业。
联系人:13811992926 马晓华
招生专业目录
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遥感信息机理、对地观测与空间地球信息前沿理论,建设运行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数字地球平台和全球环境与资源空间信息保障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光谱遥感
2. 地球大数据
3. 遥感信息计算
4. 全球变化遥感
5. 摄影测量与遥感
6. 国土资源遥感
7. 数字地球
8. 海洋遥感与数字海洋
9.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
10. 全球粮食安全与流域遥感
11. 水循环遥感
12. 微波遥感
13. 农业生态遥感
14. 遥感数据处理与信息挖掘
15. 人居环境遥感
16. 植被定量遥感
17. 遥感科学
18.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19. 灾害与环境遥感工程
20. 地学遥感
21. 大气环境遥感
22. 城市陆表环境遥感与地震红外遥感
二、光学专业
主要从事应用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短波光学
主要研究:极紫外和软X射线多层膜技术、光源技术、同步辐射光束线技术、辐射计量技术、极紫外投影光刻技术、紫外光学遥感仪器成像探测技术、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月基极紫外成像仪及“日盲”紫外成像探测技术等。
2.光学设计
主要研究:新型以及复杂高质量光学系统和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设计、分析、计算机辅助装调等技术。
3.集成光学
主要研究:光电子信息领域里新型集成光电子器件、现代光通信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的新型光电器件、聚合物波导微型谐振环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氧化硅波导矩阵光开关、阵列波导光栅(AWG)波分复用器等无源器件等。
4.衍射光学
主要研究:衍射光学理论、衍射元件的制作工艺、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应用、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应用等。
5.薄膜光学
主要研究紫外、可见和红外波段的各类光学薄膜的设计与制作技术。
6.先进光学材料
重点研究现代光学所应用的新型材料,如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电光、声光、磁光等性质的晶体及一些新型光学陶瓷材料等的制备及光学加工工艺技术。
7.半导体激光器
研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器集成阵列的结构设计、器件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微纳米结构光电子物理与器件等技术。
8.光学信息融合
主要研究利用光谱、图像等多种光学信息手段实施目标探测、跟踪、威胁判断中的信息融合问题与系统物理实现技术。
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传统精密机械制造和微米/纳米制造为基本工艺技术手段,以现代控制理论、机电系统相关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精密传感、精密驱动、精密检测及系统集成技术,涵盖先进制造、超精密加工、微纳技术、精密检测与测试技术等新型学科,面向航天、航空、船载、车载等大中小型光电仪器和装备的精密光学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制造、精密机械加工等重要应用,充分体现现代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发展方向的,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有:
1.精密机械、仪器、系统及其CAD/CAE/CAM
重点研究空间光学、光电测控中的中大型设备精密轴系及相关机构设计、精密加工和测试技术。
2.微米/纳米技术
主要研究:针对航天、生物、医疗、安全、环境等国家重要领域的应用需求,研究微尺度、多尺度、多场耦合设计理论;研究微米/纳米制作工艺技术;研究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声学传感器的设计方法;研究微小机电驱动、控制原理及器件;研究以光谱仪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光学分析仪器的微小型化方法;并研究以微驱动、传感、探测等为基本器件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光机电系统一体化设计与集成制造方法,获得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批量化制作的光机电器件或系统。
3.微纳机械
主要研究:空间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微小光机电系统、微细作业系统、微型科学仪器、微驱动器、微光谱仪、微型生化芯片、微机械声波传感器、微结构工艺、卫星电磁驱动器及微型飞轮姿态控制、微测量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等。
4.微电子专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研究
重点研究激光精细加工设备与技术,包括激光材料加工方法、激光器、精密机械、光学与数控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5.大口径地基激光望远镜结构技术
重点研究地基激光望远镜对空间激光通信终端进行捕获通信应用的大口径结构技术。
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集成了现代光学、机械、电子、信息处理、软件工程等科学技术,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的鲜明特点。本所从事此类研究逾四十年,在该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经验,且一直从事大量相关项目的研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计算机控制工程
主要包括:高精度快速数字伺服系统研究;高精度集成化光电位移传感器研究;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技术;光电测控网的数据处理、传输与交换技术等。
2.视频图像处理与成像跟踪
主要包括:视频信号处理与成像跟踪测量;目标识别、地形匹配及图像制导;弱图像信号增强及低对比目标图像跟踪;基于FFT的像移跟踪等。
3.动基座光电测量
主要包括:动基座的视轴稳定技术;动基座的环境适应性及减震技术;动基座的空间定位与基准传递技术等。
五、光学工程专业
光学工程是光学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延伸,与精密机械学、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有机集成,应用光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处理光学以及相关技术领域中与光学有关的器件、系统的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等相关方面的工程技术,其研究重点领域涵盖空间光学、光电对抗、光电测控、光电成像及跟踪测量、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
1.空间光学
主要研究天基对地观测、天基天文观测、天基激光通讯、星载一体化以及天基激光对抗等技术。
2.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大口径离轴非球面反射镜的数控加工技术、高精度非球面光学元件的检测技术等。
3.航空、航天成像观测技术与仪器
主要包括:
⑴光电成像与测绘:研究星载、机载高精度成像技术与仪器;
⑵空间光学环境研究:研究热和机械应力环境下的性能优化;
⑶视轴稳定与像移补偿理论和技术:研究动态环境下高清晰度成像技术。
4.光电测控技术
主要包括:
⑴光电成像测控:研究远程光电成像及高精度光电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方法;
⑵主动光电成像:研究激光照明下的全天时成像技术;
⑶图像识别与测量:研究基于图像信息的目标识别与无接触测量技术;
5.光谱仪器技术
主要包括:(1)衍射光栅的设计与制造; (2) 现代光谱仪器的设计
六、电路与系统专业
电路与系统专业是研究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以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技术为基础,开展信号处理与图形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平板显示器件、多色和彩色大屏幕显示计算机声像开发与应用等工作,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环保等多个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图像技术与数字通信;
2.平板显示显像技驱动技术;
3.数字信号处理;
4.微计算机应用;
5.光电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6.信息安全技术。
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
以数学、物理学以及现代技术科学为基础,以飞行器设计、制造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为主干的高度综合的学科体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综合应用许多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
1. 飞行器设计
2. 航天制造技术
3. 航天任务分析与设计
4. 航天电源技术
5. 飞行器测试发射与控制
6. 激光航天应用
八、信息与通信工程
面向信息通信行业发展需求,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理念为引领,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技能,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通信电子、信息网络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网络运营、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1. 信号与信息处理
2. 微波与天线技术
3. 卫星通信技术
4. 天基网络信息安全
5. 航天遥感信息技术与应用
6. 网络化数据工程
7. 空间数据处理
九、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 导航、制导与控制
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