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成立于1956年11月,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111个行政村、97个社区,户籍人口244.86万人,常住人口210.98万人(截止2021年5月31日)。州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 1、地理概况 临夏东濒洮河与定西市相望,西依积石山与青海省毗连,南屏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邻黄河、湟水与兰州市、青海省民和县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处4636米,最低处1563米。州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原温和,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和川塬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年平均气温为6.0~9.8℃,无霜期132~219天,年平均降雨量363.3~610.1毫米,年日照小时数1987~2269小时。 2、历史沿革 临夏历史上曾设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临夏积石。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灭罕羌侯,置枹罕县。西汉初,今州地内有大夏县(县治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枹罕县、白石县(县治在今临夏县双城)。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三国时地属魏,初辖于秦州陇西郡,黄初年间分置凉州,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河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属陇右道。北宋初年,为河湟唃厮啰政权所辖。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领,亦为河州。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占领河州,初属陕西中书省巩昌路。公元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划归吐鲁番等处宣慰司统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清初,州、卫并存。州属甘肃行省,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16年,废道改区,属兰山区。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更名临夏县。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初,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州情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自秦汉以来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称河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独特,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11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砖雕文化之乡”。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临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高峡平湖、炳灵丹霞、雪山草甸等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临夏已经全方位进入兰州1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甘肃大部、青海宁夏四川部分地区,区域人口达3000多万。 三是生态地位重要。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临夏全境属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大禹治水”的源头。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北部、流长124公里,境内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6条、二级三级支流18条,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库区均在州内,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旅游资源富集。临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处,既有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大墩峡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炳灵寺石窟、齐家文化、八坊十三巷等绚丽多彩的文化名片,还有东乡手抓、盖碗茶、酿皮子、甜醅子、油炸食品等民族特色饮食,和政古动物化石的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古生物的伊甸园”,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五是商贸流通活跃。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途经之地,素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临夏紧靠兰州、毗邻藏区,是内地连接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经商务工的临夏籍人员达30多万人,成为藏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弘扬了“爱国爱党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新时代临夏精神,营造了“安全、便捷、利民、友善”的新时代临夏环境,展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时代临夏形象。全州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临夏儿女历史性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州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1.3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182.1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9.3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8元、同比增长4.3%,增速位居全省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3元、同比增长8%,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被省政府授予2020年“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步奖”、“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2019年度省长金融奖”。 一是众志成城、全民战疫,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临夏州把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第一时间果断启动应急响应,全民动员迅速构筑州县乡村四级防控体系,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十张网”,扎实开展摸排筛查、病例救治、社会管控、物资调运各项工作,疫情形势得到迅速控制。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及时调整落实精准防控策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加强人员摸排、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措施,不失时机推动各领域实现复工复产。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役中,全州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和基层干部冲在抗疫一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是尽锐出战、挂牌督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胜利在望。坚决扛起收官交账的历史使命,强化挂牌督战,全面扫尾清零,狠抓巩固提升,剩余3.25万贫困人口脱贫,66个贫困村退出、2个贫困县摘帽,1.76万脱贫不稳定人口、3.73万边缘易致贫人口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千年的贫困问题。开展“3+1+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连续11轮“过筛子”查漏补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开展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养殖业达标提升,高原夏菜、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种植面积增加到88.11万亩,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等取得新成效。输转劳务55.9万人,340家扶贫车间吸纳就业1.6万人。厦门市实施帮扶项目445个,8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实施帮扶项目81个,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在我州举办。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100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快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0.8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5个,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1家。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所有行政村实现“两通”目标,全年硬化村组道路2175公里。洮河经济带达板生态宜居搬迁47栋安置楼建成使用,引进企业15家。 三是抢抓机遇、大抓项目,奋力开创大建设大发展新局面。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和国家对冲疫情影响的特殊投资政策,全方位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建设力度,共实施重点项目536个。道路交通方面,安临一级公路、临夏市环城北路、临和二级公路、东乡县达板至三甲集公路、临夏市客运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双达高速、临大高速、莲麓至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临夏机场、兰合铁路、临康广高速将在今年全面动工建设,兰永高速、永大高速、永广高速纳入省上“两纵两横一枢纽”区域交通项目库,将在“十四五”陆续实施。水利工程方面,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工程、临夏县石门滩水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临夏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保方面,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康乐县三岔河生态廊道、广河三甲集石炭沟流域综合治理、临夏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四是开放合作、外引内培,着力促进产业发展突破升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接产业转移,广开大门开展产业招商,一批填空白、补链条、锻长板的带动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文化旅游提质升级,与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华谊兄弟传媒体等国内顶尖文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实施普乐方五色谷主题乐园、厦门恒兴黄河三峡文旅开发、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康乐八松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等项目,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全州首家国家5A级景区,康乐胭脂湖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取得重要进展,列入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工业经济突破发展,方大丽明纺织、科司特电子科技、凯帝斯电梯、鑫国源皮业、绿谷灯饰产业园、广通国泰科技等引进企业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现代农业、中医中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建成中荷国际鲜花港、和政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东乡达板金银花产业园、康乐县物流园区及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有效借助央企力量,拓展产业合作新路径,争取国务院国资委组织18家央企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企业助力临夏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 五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投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组建成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为招商企业和投资项目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全力落实企业纾困政策,大力推行“不来即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保住了市场主体。向133家企业选派驻企指导员,向60家中小企业选派“党建+”驻企联络组,指导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和财务运行制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65名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选派48名青年企业家到清华、北大、长江商学院、博研商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深造,努力为临夏发展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 六是改善生态、铁腕治污,临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治理工程。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考机制和河湖长制。 七是振兴事业、保障民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州民生支出达到264.8亿元,同比增长18%。推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开工建设州职业技术学校、河州中学、东乡中学、达板石化中学、临夏市第四中学等项目,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招生,招录引进教师988名、培训教师1.1万人次,东乡县、积石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州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州医院二期、州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州妇幼保健院搬迁改造、市医院迁建二期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20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办成11件省列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实施棚户区改造3.9万套、老旧小区改造8805户、分户供暖1.3万户。 八是共建共享、整顿整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东乡县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平安临夏建设,完成“七五”普法任务,扎实开展城乡综合整顿整治十大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重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新型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