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无锡市的东大门。于2001年1月由原锡山市(无锡县)撤市建区而来,辖区总面积399平方公里,有户籍人口50.08万,常住人口88.24万,下辖国家级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锡东新城商务区和4镇(羊尖、鹅湖、锡北、东港)、5街道(东亭、安镇、东北塘、云林、厚桥)。沪宁、京沪、锡通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G312国道穿境而过,京沪高铁无锡东站位于区域中心,无锡地铁2号线直通辖区腹地。 锡山区人文底蕴深厚,是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主要发祥地,曾创造了中国最强县域经济,蝉联了三届“华夏第一县”称号,锻造了“四千四万”精神,激励着当代锡山人勇立潮头、追逐梦想。辖区现有荡口古镇、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严家桥唐苑、倪云林纪念馆、阿炳祖居等一批历史文化场所,有顾恺之、钱伟长、钱穆等一批杰出人才。 近年来,锡山区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区域协同战略、改革开放战略、人口提升战略、共建共享战略“六大战略”,加快建设“产业高端、创新活跃”的产业升级引领区、“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的生态人文宜居区。2021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8.7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千亿、百亿大关。 锡山是一座产业高地。全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05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企业4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8家,另有2家已在深交所创业板过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家。我们明确提出走“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将结合无锡市“465”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四新四强”产业集群,即: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电动车、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并规划建设了19个先进制造业特色专业园区和2个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并按照“一个产业(园区)、一份规划、一套政策、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只基金”协同高效推进,力争至“十四五”末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形成“品牌园区引领、标杆园区支撑、精品园区联动”的园区发展体系,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锡山是一方创新源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打造“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发展格局,即以锡沪路科创走廊为引领,以开发区、商务区两区为支撑,以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高铁TBD为双核联动,N个科创载体为协同。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91%,净增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备案省级以上孵化载体7家、建成离岸孵化器6家;2021年举办首届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大学半导体先进制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及中科院互连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无锡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与清华大学共同设立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当前,我们正在高水平推进锡东未来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开发建设,计划3年建设300万平米科创载体,今年将新增100万平米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以科创载体的高楼林立加速导入科创企业的千军万马。 锡山是一片宜居胜地。坚持“轴带引领、一核多心、组团发展”的理念,构建“以锡东新城为核心、各板块协调联动”的放射状、分层级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美丽锡山建设,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获评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全区所有镇(街道)均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街道)。山联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区11家单位创建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 锡山是一块民生福地。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并成功转设为无锡学院,天一中学获批建设全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锡山人民医院在全市辖区中首家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成立全区首个医疗机构院士工作站,全区急救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全国健美锦标赛、“宛马”系列赛暨全民健身跑活动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 |